Sunday, 20 January 2019

馬來西亞刑事程序法典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 Act 593 ]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of Malaysia 馬來西亞刑事程序法典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第1條 簡稱
本法得引述為「刑事訴訟法」;在其後條文中簡稱「本法」。                                                                                       -第2條 解釋
1.本法所稱:
「辯護人」,係指經最高法院許可執業之律師,包括出庭辯護律師及僅提供法律意見而不出庭之大律師。「得經具保停止羈押之犯罪」,係指本法附錄之第一表中所列之犯罪,或任何依現行之其他法律規定之得經具保停止羈押之犯罪。「不得具保停止羈押之犯罪」,包括所有之其他犯罪。
「告訴」,係指以口頭或書面向治安法官說明,有人(不論告訴人是否確知其人)涉嫌實施犯罪行為,或對該犯罪行為應負刑事責任,並期望治安法官依本法規定,採取行為。
「法院」,係指馬來亞境內之高等法院、巡迴法院或各等級之治安法院,應就本法條文之有關內容而決定。
「罰金」,係指違反馬來西亞聯邦各法院執行之現行法或犯罪行為之判決而作之賠償、沒收、金錢上懲處及罰金。
「政府醫院」,包括馬來亞大學之大學醫院在內。
「政府醫事人員」或「醫事人員」包括受馬來亞大學僱用、服務於大學醫院之登錄有案之醫事實行人員。
「調查」,包括由治安法官依本法指揮進行之調查在內。
「警察督察官」,係指各級之警察督察官,但不包括副督察官。
「司法程序」,係指法院所進行之任何程序,於其過程證據應被採用或得被採用。
「治安法院之管轄範圍」,係指治安法院設置所在地之一般司法行政所能行使之範圍。
「馬來諸州」(Malay states),係指Johore. Kedah. Kelantan. Negri Sembilan. Pahang. Perak. Perlis. Selantan. Trengganu等州;「馬來亞之一州」(Malay state),係指以上各州中之任何一州。
「精神病醫院之醫事督導」,包括其助理醫事督導。
「司法行政官」係指負責處理司法行政之行政官。
「不得逮捕之犯罪」及「不得逮捕之案件」,係指依本法附錄之第1表第3欄之規定,警察於通常情形,非經取得逮捕令,不得逮捕犯罪嫌疑人之犯罪行為或案件。
「犯罪行為」,指任何作為或不作為,依行為當時之法律得科以刑罰者而言。
「警察管區之主管警察」,係指經任命擔任主管職務之警察,或因主管出缺、疾病或其他事由無法執行職務時,經警察總長授權而指派代替其職責之警察。
「處所」,包括住宅、建築物、帳篷及船舶。
「郵件」,指依1947年郵政總局命令所作規定者而言。
「書記官」,係指聯邦法院或高等法院之首席書記官、副書記官及其他助理書記官。
「得逮捕之犯罪」及「得逮捕之案件」,係指依本法附錄第1表第3欄之規定,警察於通常情形,得未經取得逮捕令,逕行逮捕犯罪嫌疑人之犯罪行為或案件。
「輕微案件」,係指非重罪以外之其他刑事案件。
「重罪案件」,係指得對之科處死刑或六個月以上有期徒刑之刑事案件。
「青少年犯」,包括依案件審理法院之見解,年齡在七歲以上、十六歲以下,(而無反證推翻此種見解)受裁判應科處罰金或徒刑制裁之青少年。
2.本法所稱之「作為」,包括「非法之不作為」。
3.本法中之用語於1967年之「刑法」或「警察法」中作定義之規定,但於本法前述之規定中未提及者,應就其個別情形採取刑法或警察法中之定義。
4.本法所附加之註解,不得影響本法條文之解釋。                                                                                                       -第3條 依據刑法及其他法律而就犯罪行為審判
依刑法規定之犯罪行為均應依本法偵查、審判。
依其他法律規定為犯罪行為者,亦應依本法偵查、審判;惟依現行之其他成文法規定,對該犯罪行為之偵查、審判之方式或地點有特別規定時,應依其規定偵查、審判。                                                                                               -第4條 高等法院管轄權之尊重、保留
本法中之規定,不得作減損高等法院之權限或管轄權之解釋。                                                                                     -第5條 新加坡法律之準用
本法或其他現行法律就刑事訴訟事項未加規定時,得準用新加坡共和國之現行刑事訴訟法規,但以其規定與本法不相牴觸,且可補助本法之不足者為限。                                                                                                                           -第二編 有關刑事法院之一般規定                                                                                                                                   -第二章 刑事法院總論                                                                                                                                                  -第6條 法院
馬來西亞聯邦之處理刑事行政之法院為依據憲法、1964年法院組織法、1948年法院規則及其他法律規定而成立之法院。                                                                                                                                                                             -第7條 法院應公開
刑事法院之偵查、審理犯罪之處所應公開,使一般大眾得接近、參加。                                                                       -第8條 特定案件之不公開
1.治安法官就犯罪行為作預備性調查而有意將該案件移送高等法院審理時,基於公共政策或權宜便利之特殊事由,得依其裁量權於調查之任一階段排除一般大眾之參加。但治安法官應於訴訟程序之筆錄,記載其作此不公開程序命令之時間及其理由。
2.在拒絕一般大眾參加之不公開程序,除檢察長以公共政策之必要性對治安法官作諭示外,犯罪嫌疑人之辯護人不得被拒絕參與。                                                                                                                                                               -第9條 治安法官之刑事管轄權
除本法有特別規定者外,治安法官具有下列之權限:
(1)對於在其管轄區域內作成之犯罪行為,或犯罪行為部分在其管轄區域內作成,而得由該治安法官管轄者,該治安法官得依簡易訴訟程序,聽詢、審判、裁判並執行該案件。
(2)對於治安法官之管轄區域範圍內之犯罪行為或涉嫌在其管轄區域範圍內之犯罪行為,或治安法官就犯罪行為得將之移送高等法院審判而有管轄權時,治安法官得就該犯罪行為進行調查。
(3)對於公海上之犯罪行為、涉嫌在公海上作成之犯罪行為,並且依1964年法院組織法第22條規定治安法官就犯罪行為得將之移送高等法院審判而有管轄權時,治安法官得就該犯罪行為進行調查。
(4)治安法官對於告發之犯罪行為得作調查;傳喚、訊問與該犯罪行為有關之證人;傳喚、逮捕,或簽發逮捕令以逮捕犯罪嫌疑人,並依法處置犯罪嫌疑人。
(5)與犯罪行為有關之物品涉嫌藏匿時,治安法官得簽發搜索票,以便搜索或使他人搜索與犯罪行為有關之物品藏匿、置放之場所,治安法官並得依法要求與搜索有關之人,提供擔保以確保和平安寧及其舉止行為之適當。
(6)治安法官得對於死亡案件作調查。
(7)治安法官得就其他成文法規定而處理其他事項。                                                                                                       -第10條 距離一州邊界七英哩內之犯罪行為
1.被控告在某一州內而距離他州之邊界七英哩內作犯罪行為者,不得主張其有於前一州內法院審判之權利。但距離犯罪行為地最近之治安法院,不論該治安法院係在前一州或後一州之境內,得對犯罪行為行使管轄權。該治安法院對該犯罪行為所作之任何訴訟程序、裁判之作成及有關之命令,均應將之視為犯罪行為係在治安法院之管轄區域內作成,而加以執行。但本條之規定並非授權治安法院對於非於其管轄區域內之犯罪皆得管轄,而係指治安法院為距離本條所規定之特殊情形之犯罪行為最接近之法院。
2.對於該犯罪行為應適用之法律,兩州之法律規定不同時,應適用犯罪行為發生於其境內之州之法律。
3.依本條及本法其後條文而進行之訴訟程序,不得因距離之計算錯誤而無效。                                                             -第三編 其他之一般規定                                                                                                                                                 -第三章 對治安法官,警察及執行逮捕者之協助與提供消息                                                                                         -第11條 一般人民於何種情況下協助治安法官、和平法官及警察
治安法官、和平法官、警察或鎮(鄉)長作合理請求時,任何人有義務就下列事項之執行給予協助:
(1)治安法官、和平法宮、警察或鎮長就其有權逮捕之人進行逮捕時,協助將之逮捕或防止其脫逃;
(2)協助避免破壞和平或避免對於火車軌道、電車軌道、運河、碼頭、灘頭、電報機或公有物之破壞;
(3)對於暴動、騷擾之鎮壓、抑止之協助。                                                                                                                     -第12條 協助非警察人員之執行逮捕令
逮捕令非交由警察執行,而是交由警察以外之他人執行時,任何之其他人民如在該執行人執行職務時,在其身旁,應協助其執行。                                                                                                                                                              -第13條 一般人民就某些事項之提供消息
1.任何人得知下列情事:
(1)有人違反或有意作刑法下列條文規定之犯罪行為:第121條、第121-1條、第121-2條、第121-3條、第122條、第123條、第124條、第125條、第126條、第130條、第143條、第144條、第145條、第147條、第148條、第302條、第304條、第307條、第308條、第363條、第364條、第365、第366條、第367條、第368條、第369條、第382條、第384條、第385條、第386條、第387條、第388條、第389條、第392條、第393條、第394條、第395條、第396條、第397條、第399條、第402條、第435條、第436條、第449條、第450條、第456條、第457條、第458條、第459條及第460條;
(2)任何之突然死亡、非自然死亡、經暴力之死亡或其他足致令人懷疑情況下之死亡、或對於屍體雖經發現,不知何以導致死亡。
有上述兩種情況時,除非有正當理由(正當理由之存在之舉證責任為知曉之人),應立即向最近之警察分局之主管警察、或最近之鎮長提供有關犯罪行為、動機、或突然死亡、非自然死亡、經暴力之死亡或發現屍體等消息。
2.任何人發現屍體而有理由相信其死亡係由於非法行為(作為或不作為)所致者,不得遷移、搬動該屍體之位置。但為保存該屍體者,不在此限。                                                                                                                                        -第14條 警察就某些事項之報告義務
警察或鎮長於得知或取得下列消息時,應立即通知距離最近之治安法官或階級在督察官以上之警察:
(1)任何突然死亡、非自然死亡或令人懷疑情況下死亡之情事;
(2)不知何以致死之屍體之發現情事。                                                                                                                             -第四章 逮捕、脫逃、再逮捕                                                                                                                                         -第15條 逮捕、如何實施
1.警察或其他實際實施逮捕者應確實觸及或限制被逮捕者身體。但被逮捕者以語言或行為表示願受拘束者,不在此限。
2.如逮捕之對象拒捕或企圖逃匿時,警察或其他實際實施逮捕者,得以各種必要之手段完成逮捕。
3.對於所犯行為之刑罰非死刑或無期徒刑之犯罪嫌疑人之逮捕,不得因本條之規定而使實際實施逮捕者,作使之致死之處置。                                                                                                                                                                     -第16條 實施逮捕者就逮捕對象進入處所之搜索
1.有權實施逮捕之警察、鎮長或依逮捕令執行逮捕者,有理由相信其逮捕之對象進入或停留於住宅或其他處所,得對居住者或該處所之管理人作請求,經其許可而進入。居住者或該處所之管理人應提供所有合理之設備以便搜索。
⑵如不能依前項規定進入,依據逮捕令執行逮捕者,或警察、鎮長雖未持有逮捕令,但該逮捕令原應簽發却待其簽發將使逮捕對象有機會逃匿者,依法得進入該處所。經合法通知其權限、目的及進入之要求而無法進入時,得將該逮捕對象所在地或其他人之內門、外門或窗戶打開而進入。                                                                                        -第17條 依逮捕令就在場者之身體搜索
就犯罪行為而進行搜索或將進行搜索時,對搜索處所附近之人得合法加以拘留,直至搜索終了為止。如所搜索之標的係得藏匿於人身者,得由治安法官、和平法官、官階在督察官以上之警察親自搜索身體,或在其前由他人執行搜索身體。                                                                                                                                                                         -第18條 為獲自由而打開障礙離去之權限
警察或其他有權執行逮捕者,於合法進入處所以執行逮捕職務時,為使其自己或其他合法進入執行逮捕者脫離被困處境,得設法打開障礙離去。                                                                                                                                         -第19條 就被搜索者不得作不必要之限制及搜索婦女身體之方式
1.被逮捕者所受之限制,以限制其脫逃之必要程度為限。
2.搜索婦女之身體,應使另一婦女以高度尊重其尊嚴方式行之。                                                                                   -第20條 被逮捕者之身體搜索
任何人受到下列情形之一之逮捕:
(1)由警察依逮捕令而逮捕,逮捕令未記載被逮捕者准予提交保證書停止羈押,或逮捕令雖記載被逮捕者准予提交保證書停止羈押,但被逮捕者未提交保證書;
(2)未取得逮捕令而逮捕或一般人民依逮捕令而將之逮捕,而被逮捕者依法不得聲請提交保證書停止羈押,或雖依法得提交保證書停止覊押,但被逮捕者未提交保證書;
則作成逮捕之警察,或由一般人民作成逮捕而收受被逮捕者之警察,得對被逮捕者作身體搜索,除衣着等必要物品外,其他物品及有理由相信其為犯罪工具、犯罪之所得及犯罪之其他證據之物品,放置於安全之處所,直到被逮捕者被釋放或判決無罪為止。                                                                                                                                            -第21條 沒入攻擊性武器之權限
警察或其他依本法實施逮捕者,得將被逮捕者身上所携帶之攻擊性武器取下,提交法院或命其實施逮捕之公務員。                                                                                                                                                                                 -第22條 搜索特定人之姓名、住所
經合法羈押之人因酒醉、疾病、精神錯亂或年幼,無法就其自身作合理陳述時,為確定其姓名及住所,得作必要之搜索。                                                                                                                                                                             -第23條 何種情況下警察或鎮長得未具逮捕令而逮捕
1.警察或鎮長於下列情形之一,得未經治安法官之命令、未具逮捕令而逮捕:
(1)在馬來西亞境內所發生之依馬來西亞該地區法律應受「得逮捕之犯罪」之牽涉之人,或受到合理告發之人,或可信賴之消息或其個人之有關行蹤足以令人懷疑之人;
(2)無正當理由而侵入他人住宅者,其正當理由應由行為人員舉證責任;
(3)依本法第44條規定受通緝者;
(4)持有竊盜物或詐欺取得物品之犯罪嫌疑人,有合理事由足致懷疑其犯竊盜、詐欺取財之犯罪嫌疑者;
(5)妨礙警察執行公務者,或受合法羈押而脫逃或企圖脫逃者;
(6)馬來西亞聯邦軍隊逃兵之犯罪嫌疑人;
(7)蓄意藏匿,其藏匿足以令人懷疑其違反「得逮捕之犯罪」之法律規定者;
(8)無法供養自己或無法提供生計來源者;
(9)慣性強劫、慣性毀越門窗入內之竊盜、慣性竊盜、慣性收受竊盜贓物、慣性詐欺或慣性使人陷於恐懼而詐欺之人;
(10)在(警察、鎮長)其前作違反和平之行為者;
(11)受警察監督之人未遵守本法第269條規定者。
2.本條之規定不得解釋為,對於警察、鎮長之依其他法律得逕行逮捕犯罪嫌疑人,不須逮捕令之權限之限制或修正。
3.未依逮捕令而在馬來西亞之一構成單位內逮捕涉嫌在馬來西亞之另一構成單位內犯罪時,就犯罪嫌疑人之羈押、移送、提交保證書停止羈押及其在犯罪地之馬來西亞之構成單位內之法院之到場等事項,應以1965年制定之「逮捕令、搜索、傳喚令狀」法案之特別規定部分,於認為必要及中肯之範圍內作適當修正而適用,使犯罪嫌疑人有如在犯罪地之馬來西亞之構成單位內依其治安法官簽發逮捕令而逮捕之各項措施。又本項提及之馬來西亞之構成單位,應與1965年制定之「逮捕令、搜索、傳喚令狀」法案之特別規定內之馬來西亞之構成單位有同樣之意義。       -第24條 拒絕提供姓名及住所
1.在警察或鎮長之前犯「不得逮捕之犯罪」或被控告犯「不得逮捕之犯罪」,警察或鎮長令其說明其姓名及住所而拒絕提供,或其提供之姓名及住所足以認為係虛偽不實時,該警察或鎮長為確定其姓名及住所,得將之逮浦,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將之移送距離最近之治安法官,但其移送之在途期間不計算於二十四小時之內。如被逮捕者之姓名及住所於上述期間屆至之前即已確定時,得令被逮捕者交付保證金,聲明於受傳喚時,出席於治安法院,立即將之釋放。
2.前述之犯罪嫌疑人經移送治安法官時,該治安法官得命其提交保證書(或並命提供保證人)擔保,於受傳喚時至治安法官之前受審判,而將之釋放;治安法官亦得將之羈押,直至其犯罪之審判。
3.在警察或鎮長之前犯「不得逮捕之犯罪」或被控告犯「不得逮捕之犯罪」,依警察或鎮長之命令而提供姓名及住所,但其住所不在馬來西亞聯邦境內時,該警察或鎮長得將之逮捕,並應立即移送距離最近之治安法官或將之移送至階級在督察官之上之警察。該治安法官得命令提交保證書,或並命提供保證人擔保,於受傳喚時至治安法官之前受審判而將之釋放;治安法官亦得將之羈押,直至其犯罪之審判。該警察接受移送之犯罪嫌疑人,亦得命令提交保證書或並命提供保證人,於受傳喚時,至法院受審判而將之釋放。                                                                             -第25條 鎮長逮捕之人應如何處置
鎮長未具備逮捕令而逮捕犯罪嫌疑人時,應依不作非必要之遲延之速度,將之移送距離最近之警察,如無警察可移送時,則移交距離最近之警察分局。受移送之警察應依法將被逮捕移送之犯罪嫌疑人「再逮捕」。                           -第26條 犯罪嫌疑人之追捕
警察經受權於未具備逮捕令而得逮捕犯罪嫌疑人時,為執行其逮捕職責,得於馬來西亞聯邦境內之任何地區追捕犯罪嫌疑人。                                                                                                                                                                     -第27條 一般人民之逮捕犯罪嫌疑人及其處理程序
1.一般人民對於其認為犯「不得具保而停覊押」並為「得逮捕之犯罪」之人或依第44條逋緝之人,得將之逮捕,並應依不作非必要遲延之速度,將之移送距離最近之警察,如無警察時,移送距離最近之警察分局。
2.如有理由相信前項被逮捕之人屬於第33條規定之一種時,警察應將之「再逮捕」。
3.如有理由相信第1項被逮捕之人所作之犯罪為「不得逮捕之犯罪」,而該被逮捕者對於警察之命令其提供姓名及住所加以拒絕,或警察相信其提供之姓名或住所為虛偽不實,或其住所係在馬來西亞聯邦之外時,應依第24條之規定處理。
4.如無理由相信第1項被逮捕之人違反任何罪行時,應立即將之釋放。
5.在他人財產之上或對他人財產作犯罪行為,而為人之姓名及住所不詳時,該財產之所有人、財產之使用人、所有人或使用人之受僱人,或經上述之人之授權之人或協助上述之人之他人,得將之拘禁,直到該行為人提供其姓名及住所而令拘留人滿意為止,或將之拘留直至得將其移送警察羈押為止。
6.依前項規定被拘留之人對於拘留之人或協助其拘留之人毆擊,或抗拒拘留時,得科以100元罰金。                         -第28條 被逮捕之人應如何處置及拘禁超過二十四小時時應如何處置
1.警察未具備逮捕令而逮捕犯罪嫌疑人時,應依不作非必要之遲延之速度,並依本法前述條文及本條關於提交保證書停止拘禁及釋放之規定,將之釋放,或移送治安法院。
2.警察未具備逮捕令而逮捕犯罪嫌疑人時,其拘禁期間不得逾越該案件情況下之合理期間。
3.警察之拘禁犯罪嫌疑人時間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警察將犯罪嫌疑人從逮捕處所移送至治安法院之在途期間不計算於二十四小時之內。但依治安法官根據本法第117條規定之特別命令准予延長拘禁期間者,不在此限。警察於特准延長期間屆至時,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治安法院。                                                                                             -第29條 被逮捕者之釋放
警察逮捕之人,非經被逮捕者之提供保證書、提供保證人擔保、或依治安法官、階級在警长(督察  )或以上之警官之書面命令,不得將之釋放。                                                                                                                                       -第30條 在治安法官之前之犯罪行為
在治安法官、和平法官之管轄區域內,而且在治安法官或和平法官之前犯任何罪行,均得由該治安法官或和平法官親自或命令他人,將犯罪人逮捕,除依本法有關之提交保證書停止羈押之規定處理外,並得將之羈押。                   -第31條 治安法官之親自逮捕或在其前之逮捕
治安法官於其管轄區域內,對於依其時間及情況得簽發逮捕令之犯罪嫌疑人,出現於其前時,親自或命令他人將之逮捕。                                                                                                                                                                              
-第32條 脫逃犯之追捕、再逮捕
經合法羈押之人脫逃或受他人便利而脫逃時,有權羈押者得立即追捕並逮捕之。不論脫逃之人係於有權羈押者之管轄區域之內或區域之外,均得將之追捕、逮捕;並依其原來羈押脫逃之人之方式處置。                                             -第33條 第16條、第18條於依第32條規定之逮捕之適用
依第32條規定逮捕脫逃之人時,縱然其非警察,亦未具備逮捕令,亦得依第16條、第18條規定執行逮捕。               -第五章 強制到場之程序                                                                                                                                               -第34條 傳票之形式及送達
1.法院依本法簽發之傳票,應依1964年之法院組織法或1948年之法院規則之規定,作成書面,簽發者簽名並加蓋法院圖章。
2.傳票由警察送達,但法院認為適當者得由其他之人代為送達。                                                                                 -第35條 傳票應如何送達
1.傳票之送達,於實行上可能時,將之送達受傳喚之人;此時將傳票原本出示於受傳喚之人,而交付經加蓋法院圖章之傳票之副本。(繕本)
2.受傳喚之人,於送達傳票之人請求時,應於收受傳票之副本時,在傳票原本背面簽名表示受領。
3.受傳喚之人為公司時,將傳票送達公司之總務主任或其他擔任同類職務之公司人員。
4.經相當勤勉之努力而無法將傳票送達受傳喚之人時,得將傳票之副本交付其家屬中之成人,或與其同居之受僱人以代替送達。                                                                                                                                                                 -第36條 無法送達於受傳喚人時之程序
經相當勤勉之努力,無法將傳票送達受傳喚之人,亦無法依第35條第4項之規定以代替傳達時,負責送達之人得將傳票之副本黏貼於受傳喚人通常居住之房屋或其他經常居住之處所之顯著部分,此種黏貼之處置,不論受法院之事前或事後命令,均視為傳票已合法送達。                                                                                                                     -第37條 傳票送達之證明
法院簽發之傳票是否經送達,聲明該傳票已送達並經公證人公證之文書得為證據。                                                   -第37-1條 (廢止)                                                                                                                                                           -逮捕令                                                                                                                                                                           -第38條 逮捕令之形式
1.法院依本法簽發之逮捕令,應依1964年之法院組織法或1948年之法院規則之規定,作成書面,簽發者簽名並加蓋法院圖章(印璽)。
2.依前項規定簽發之逮捕令,因簽發之法院之撤銷或經執行完結而失其效力。                                                           -第39條 法院得於逮捕令記載關於提交保證書停止羈押之指示
1.法院簽發逮捕令時,得依其自由裁量權,於逮捕令內簽名作成指示或附註於逮捕令之內作成指示,被逮捕者得提交保證書並指定相當之保證人之擔保,於法院傳喚時到場;依逮捕令執行逮捕之人,除非法院於其後另有指示,應接受此種擔保之提交,停止拘禁。
2.逮捕令內之簽名指示或逮捕令內附註作指示者,應記載下列事項:
(1)保證人之人數;
(2)保證人及被逮捕者各應負擔之保證金額;
(3)被逮捕者應到場之時間。
3.依本條規定而提交之保證書,執行逮捕之公務員應將之送交法院。                                                                           -第40條 逮捕令應指示何人執行
1.逮捕令通常指示全国警察總長( IGP )及馬來西亞聯邦境之所有其他警察為執行人;任何警察均得於聯邦境內任何地區執行逮捕令。
2.簽發逮捕令得指示非警察之人為執行人,但必須記載其姓名。其列名之全體、數人或一人亦得執行逮捕令。         -第41條 告知逮捕令之內容
依法執行逮捕令之警察或他人,應將逮捕令之內容告知被逮捕者。被逮捕者請求時,應出示 逮捕令或加蓋簽發逮捕令法院圖章之逮捕令副本。                                                                                                                                       -第42條 被逮捕者應即時移送法院
依法執行逮補令之警察或他人,除依第39條規定具保停止拘禁外,應依不作非必要遲延之速度,將被逮捕者移送依法應將之移送之法院。                                                                                                                                                   -第43條 逮捕令記載之犯罪嫌疑人之逮捕程序
1.依逮捕令而逮捕犯罪嫌疑人係在簽發逮捕令法院之管轄區域之外執行時,執行人除依第39條將被逮捕者具保停止拘禁外,應將之移送距離最近之治安法官。
2.治安法官認為被逮捕者係簽發逮捕令之法院所欲逮捕之人,應將之移送於逮捕令內記載之法院羈押。但如涉嫌之犯罪為「得經具保停止羈押」之罪行,被逮捕者願意且備妥具保聲請被移送之法院停止羈押,或逮捕令依第39條規定載明得具保聲請停止羈押,被逮捕者願意且備妥依逮捕令之規定提供保證,治安法院應接受其保證人擔保或保證書而停止羈押,並將該保證人擔保或保證書送交逮捕令中記載之法院。
3.本條之規定不得解為,警察不得依第39條之規定,命被逮捕者具保停止拘禁。                                                       
-通緝與扣押                                                                                                                                                                   -第44條 對逃匿者之通緝
1.法院有理由相信,不論是否經調查採證,逮捕令之逮捕對象已逃亡或藏匿,以致逮捕令無法執行時,該法院得發布書面通告,命令逮捕之對象於特定時間、特定地點出現;該特定出現時間不得於書面通告發布後三十日內。
2.通告應依下列方式發布:
(1)應於該人通常居住之城市、鄉村之相當明顯、易於閱覽之地方公告;
(2)應於該人通常居住之房屋或其他經常居住之處所之顯著部分,將之黏貼公告,或於該人通常居住之城市、鄉村之顯著處所,將之黏貼公告。
(3)通告之副本應於法院之顯著處所黏貼公告。
3.法院之書面聲明通告已於特定日發布,該書面聲明視為該法院已依照本條規定而於該特定日作通告之決定性證據。                                                                                                                                                                                 -第45條 被通緝者財產之扣押
1.依第44條發布通告之法院,得隨時命令將被通緝者之動產或不動產,或兼括兩者,加以扣押。
2.法院之扣押命令對於被通緝者於其管轄區域內之財產生效;如被通緝者之財產於該法院之管轄區域之外而經該財產所在地之管治安法官之同意時,扣押命令之效力亦及之。
3.如扣押命令所及之財產係債權或其他動產時,其扣押之執行應:
(1)將之占有;
(2)選任管理人;
(3)以書面命令禁止將該財產交付被通緝者或其代理人;或
(4)依法院見解認為適當時,依上述三種或其中之任何二種方式。
4.如扣押命令所及之財產為不動產時,依本條所作之扣押應委託該不動產所在地之土地稅賦稽徵長為之;土地稅賦稽徵長於收到扣押命令時,應依下列方式處置:
(1)占有該不動產;
(2)選任管理人;
(3)以書面命令禁止將租金或財產交付被通緝者或其代理人;或
(4)依土地稅賦稽徵長之見解認為適當時,依上述三種或其中之任何二種方式。
(5)土地之依法應登記者,對該土地扣押命令亦應依其時有效之有關法律登記之後,方能發生效力。
(6)依本條而選任之管理人之權限、責任、義務,與法院依法任命之其他管理人相同。
(7)被通緝者未於通告所訂之特定時間出現時,政府對扣押之財產有處分權。該扣押之財產應於扣押後六個月之後,方得出售;但扣押物為易於快速、自然性腐蝕,或法院認為出售有益於財產之所有人者,法院得於其認為適當之時,將之出售,不受上述期間之限制。
(8)扣押命令作成後,非受通緝人得向作成扣押命令之法院聲明異議,主張扣押命令所及之財產或已扣押之財產之全部或其中一部分為其所有。但應於扣押命令作成後三個月為之。
(9)法院應將前項之異議作成紀錄,將紀錄之副本及書面通知送達檢察長,遨請檢察長於書面通知內記載之特定日、特定時間到場,說明已扣押之財產何以不得發還,及對於非受通緝人提出異議之有關財產之扣押命令何以不得撤銷。
(10)法院於審理時,應對非受通緝者所提出之異議之真實性及公正性加以調查,並搜集必要證據。
(11)此種調查,於實際實行上可能範圍內,應依後文所述之由治安法官以簡易程序審理之程序為之。
(12)法院就非受通緝者所提出之異議,認為真實、公正時,應指示將該財產發還,或將扣押命令撤銷;如僅對於異議之部分認為真實、公正,將該部分之財產發還,或將與該部分財產有關之扣押命令撤銷。
(13)法院依其裁量權,對於非受通緝者之聲明異議之費用及律師費用補償。該金額應由「統一基金」支出。             -第46條 被扣押財產之回復原狀
扣押命令作成後二年內,其財產受政府依第45條處置之人,自動或被逮捕而移送作成扣押命令之法院,並證明其並非逃走、藏匿以逃避逮捕令之執行,且證明不知曉通緝之通告以致未能於通告內指定之特定時間出現,法院同意其陳述時,應將被扣押之財產發還;如已出售,將金額返還;如僅部分出售,將出售所得之金額及出未售之財產發還。但因執行扣押而支出之費用應扣除或由被通緝者繳納。                                                                                         -關於傳票及逮捕令之其他規定                                                                                                                                     -第47條 逮捕令之簽發以及或代替傳票之簽發
刑事法院之有權簽發傳票傳喚到場者,有下列理由之一時,將其理由列入紀錄記載後,得簽發逮捕令,但對於陪審員或參審人,不得適用:
(1)簽發傳票之前,或簽發傳票之後但於傳票內記載應到場之期日屆至前,法院有理由相信受傳喚者已逃匿或將不遵守傳票之規定到場;
(2)傳票內指定之期日屆至,受傳喚者未到場,傳票已合法即時送達經證實,而其未依傳票到場無合理之事由。       -第48條 傳票及逮捕令得於聯邦境內各地執行
1.治安法院簽發之傳票或逮捕令得於馬來西亞聯邦境內之任何地區將之送達、執行。但傳票、逮捕令須於簽發之法院之管轄區域之外,送達、執行時,簽發之法院應於傳票或逮捕令內簽名記載:「於管轄區域之外送達、執行」。
2.法院於作成「於管轄區域之外送達、執行」之簽名記載者,應考慮是否具有准許其於管轄區域之外送達、執行之特別理由,並於作簽名記載前,將此特別理由作成紀錄。                                                                                             -第49條 受理具保聲請之權限
受傳喚或受逮捕之人於有權簽發傳票或逮捕令之法院出庭時,法院得命其提出保證書或並附保證人擔保,於特定期日到場。                                                                                                                                                                         -第50條 違反保證書未到場之逮捕
依本法提出保證書於特定期日到場,於該特定期日未到場者,該法院得簽發逮捕令,指示將之逮捕,並移送該法院。                                                                                                                                                                                 -第六章 文書及其他動產之強制提交及受非法拘禁之人之移送法院                                                                               -第51條 交出文書或其他物品之令狀
1.法院或警察進行警事偵查時,認為法院或警察依本法規定之各種偵查、調查、審判或其他訴訟程序有其需要,取得任何財產或文書時,該法院得簽發令狀,該警察得簽發書面命令,令占有或對該財產、文書具有管領能力者向其提交,或於令狀、書面命令內所訂之時間、地點提交。
2.依本條規定應提交財產、文書者,從未親自交付,如使該財產、文書交付者,視為已依法提交。
3.本條之規定不得解釋為影響有關證據之現行法規定;亦不得解釋為得適用於郵政、電信機 關之持有郵件、電報或其他文書。                                                                                                                                                                     -第52條 關於郵件之程序
1.法官或巡迴法院之院長認為依本法規定之各種偵查、調查、審判或其他訴訟程序,對於郵件、電報或其他文書有其必要時,得令郵政機關、電信機關將該郵件、電報或其他文書交付於其所指定之人。
2.檢察官對於郵件、電報或其他文書認為依本法規定之各種偵查、調查、審判或其他訴訟程序有其必要時,得命郵政或電信機關將之搜索,並扣留該文件,等待法官或巡迴法院院長之命令處置。                                                       -第53條 第14條至第37條之準用
第34條、第35條、第36條及第37條之規定,於本章之令狀準用之。                                                                           -搜索票                                                                                                                                                                           -第54條 搜索票於何種情況下簽發
1.有下列事由之一者,任何法院均得簽發搜索票;搜索票所指示之人得依搜索票內之記載及本法之規定搜索、檢查:
(1)法院有理由相信依第51條之令狀或第52條第1項之命令之受通知人或將受通知之人,未依令狀或命令提交財產或文書,或縱然簽發令狀、命令,受通知人亦不致提交財產或文書;
(2)法院不知該財產或文書為何人所持有;
(3)法院認為就案件之調查、審判或其他訴訟程序或正义、公平之要求,應作一般性搜索或檢查。                            2.本條之規定不得解釋為,高等法院之外之其他法院亦得就郵政局、電信局所持有之郵件、電報或其他文書,簽發搜索票以搜索之。
3.搜索票通常指示簽發地之州警察總長及搜索票內所指定之其他警察為執行人;所有或任何其中一位之執行人之警察,得依該搜索票執行。
4.法院得於簽發搜索票時,以非警察之人為執行人;該非警察之執行人之全體、數位或一位得依該搜索票執行。     -第55條 搜索票就搜索權之限制
法院認為適當時,得對於搜索之範圍作限制,限制其於特定之處所或其處所之特定部分。
經授權搜索者之搜索、檢查即限於該特定範圍。                                                                                                              -第56條 涉嫌藏有竊盜贓物、偽造文件、偽變或變造商標之房屋之搜索
治安法官於收到通知消息及必要之調查後,有理由相信任何處所被用為:
(1)竊盜贓物、非法取得之財產或1950年「商標規則」有關犯罪行為之商品之囤積或買賣;
(2)偽造文書、偽造圖章、偽造、變造郵票、貨幣、偽造或變造商標、有價證券或偽造、變造貨幣、郵票之原料等之儲存、買賣或製造;
(3)竊盜贓物、非法取得之財產、偽造文書、偽造圖章、偽造、變造郵票、貨幣、偽造或變造商標或有價證券、偽造、變造貨幣或郵票之原料等之藏匿、持有或儲存。
則治安法官得簽發搜索票,使受指示之執行人得作下列之行為:
(A)得以其必要之協助進入該處所;
(B)依搜索票內所載之方式對該處所進行搜索;
(C)對於發現之任何商品、財產、文件、圖章、郵票、貨幣或商標,有理由懷疑其為1950年「商標規則」有關犯罪行為之標的、或為竊盜、非法取得、偽造、變造之標的,或為偽造、變造之原料,加以占有;
(D)將上述之商品、財產、文件、圖章、郵票、貨幣、商標、有價證券或原料提交治安法官;或守護前述之物直至犯罪嫌疑人移送治安法官;將上述之物置放於安全之處所;
(E)於搜索處所發現之人,顯示其與贓物、非法取得之財產、偽造文書、偽造圖章、偽造、變造郵票、貨幣、偽造或變造商標或有價證券、偽造、變造貨幣或郵票之原料之藏匿、持有、買賣,製造或儲存有關連者,得將之拘禁並移送治安法官。                                                                                                                                                                   -第57條 搜索票之形式
1.法院依本法簽發之傳票,應依1964年之「法院組織法」或1948年之「法院規則」之規定,作成書面,簽發者簽名並加蓋法院圖章。
2.依前項規定簽發之搜索票,於搜索票內特定之合理期間內有其效力。
3.依本法規定簽發之搜索票得於馬來西亞聯邦境內之任何地區執行。                                                                           -第58條 受非法拘禁者之搜索
治安法官有理由相信有人受到拘禁,依情況,該拘禁相當於犯罪行為時,得簽發搜索票,以搜索受非法拘禁者。搜索票之執行人應依搜索票之記載搜索;受非法拘禁者經發現後,應立即移送治安法官。治安法官應依案件情況,作適當之處置。                                                                                                                                                                 -第59條 關閉處所有管領力之人應准予搜索
1.依本章規定之搜索或檢查之處所關閉時,居住於該處所或對該處所有管領力之人,於執行搜索票之警察或其他人向其提出要求,並出示搜索票時,應准許執行人進入,並提供合理之工具、設備以協助其搜索。
2.未能依前項規定進入時,執行之人得依本法第16條第2項規定處理。                                                                       -第60條 簽發搜索票之治安法官得參與執行
簽發搜索票之治安法官得親自監督搜索之執行                                                                                                               -第61條 簽發搜索票之治安法官之指揮
治安法官於搜索票之簽發及搜索處所具有權限時,得口頭指示搜索必須其在場時進行。                                             -第62條 未具備搜索票之搜索
1.階級在警长(INSP ) 或以上之警官於得到消息,有合理理由懷疑竊盜物藏匿或囤積於某處所,並有正當理由相信因往取搜索票之期間延誤,該竊盜物將被移往他處時,該警察本於其為警察之職責,得未具備搜索票而前往該特定處所,搜索特定之竊盜物。
2.主張被竊之財產之人應將之列為清單,將其郵寄,或於警察之前記下被竊財產。該清單或紀錄應聲明所列財產被竊取及告發者有正當理由相信該財產放置於特定處所。
3.財產被竊之人或其代表應陪同警察作此種搜索。                                                                                                       -第62-1條 偽造、變造貨幣之沒收(硬幣)
1.階級在警长或以上之警官相信行為人持有偽造、變造之貨幣、通行貨幣、偽造、變造貨幣之印模、工具或原料,得未備搜索票,經協助或未經協助進入搜索任何偽造、變造貨幣印模、工具或原料置放之處所;並將其搜索所得之偽造、變造貨幣、印模、工具或原料扣押。
2.依前項規定而扣押之物,因持有該扣押物者受審判之法院之命令或未受審判時治安法官之命令,將之沒收並將之毀棄,或依司法行政官之指示方式處置之。                                                                                                                   -第62-2條 偽造、變造貨幣之沒收
1.階級在警长或以上之警官相信行為人持有偽造、變造之紙幣、銀行券、或機器、工具或原料用為或擬用為偽造、變造紙幣或銀行券,得未具備搜索票,經協助或未經協助進入、搜索,任何偽造、變造紙幣或銀行券、機器、工具或原料置放之處所;並將其搜索所得之偽造、變造之紙幣、銀行券、機器、工具或原料扣押。
2.依前項規定而扣押之物,因持有該扣押物者受審判之法院之命令或未受審判時治安法官之命令,將之沒收並將之毀棄,或依司法行政官之指示方式處置之。                                                                                                                   -第63條 簡易程序之搜索
1.警察總長依本條第3項規定以書面授權警察搜索竊盜贓物時,經書面授權之警察得依其所信如搜索票實際簽發時之處所、搜索之方式及搜索物之扣押,進行處所之搜索,扣押所搜索之物及其保存。
2.依本條規定而進行扣押物品時,於扣押物取得處所發現之人或於其身體搜索取得扣押物,除非該發現於扣押物之處所之人為該處所之占有人,如該人前此未受明知為竊盜贓物而受領之控訴者,應傳喚其至治安法官而說明其持有該財產之緣由;該治安法官應作成處分該扣押物之裁判,並應補償作該處分支付之費用。
3.警察總長於下列情形或其中之一情形,得作本條第1項提及之書面授權:
(1)擬加搜索之處所於過去一年間為判決確定之收受贓物犯或竊盜犯之藏匿犯所占有、使用;或
(2)擬加以搜索之處所,為判決確定因詐欺、虛偽不實而得處以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刑事犯所占有、使用。
4.警察總長之作前項書面授權,不須特別指定搜索物,但如有理由相信該處所係被用為收受竊盜贓物時,得特別指定。                                                                                                                                                                                 -第64條 搜索、扣押物之編列成表及簽名
依本章之規定而搜索、扣押之物品及該物品之發現處所,應由執行搜索之警察或他人,編列成表,並加簽名。         -第65條 搜索處所占有人之在場
搜索處所占有人或其代理人,於搜索時應受准許在場,聲請扣押物及其發現處所之編列表之副本,應被准許並寄發。                                                                                                                                                                                 -第四編 犯罪之避免                                                                                                                                                       -第七章 維持和平、正當行為之具保                                                                                                                             -第66條 有罪判定之維持和平之具保
1.被告之犯罪行為之判定係關於破壞和平、教唆破壞和平、恐嚇、傷害或非法聚眾之犯罪,受理該案件之法院認為有必要命被告提交保證書以確保和平者,該法院於宣判徒刑或免除其徒刑時,依被告之財務狀況命其提供保證書或並提供保證人於法院所訂期間內,保證維持和平。此項期間,於治安法院之裁判不得超過六個月;高等法院之裁判不得超過二年。
2.被告受有罪之判定,於該案件上訴或其他情形而被廢棄時,前項之保證書歸於無效。                                             -第66-1條 告訴人之維持和平之具保
1.於審判期間或審判之後,法院認為就告訴人之行為,有必要傳喚告訴人說明何以法院之要求其提交保證書以保證於法院指定之不超過六個月期間之維持和平係不必要之處置,法院得以簡易方式傳喚自訴人作此說明。
2.法院對於何以須傳喚告訴人說明之證據,應向該告訴人到庭時宣讀;但除非被傅喚之告訴人有意詰問證人,法院毋須再傳喚證人。
3.告訴人之說明理由之程序,法院得依其情形,併為原案件之訴訟程序或為單獨之訴訟程序。
3.告訴人未能說明理由時,法院得命令其提交保證書,保證於法院認為適當之不超過六個月之期間,維持和平。     -第67條 其他情形之維持和平之具保
治安法官認為居住或出現於其管轄區域內之人可能破壞和平或作不法行為以致破壞和平,此種破壞和平不論是限於其管轄區域之內或逾越其管轄區域,該治安法官得依本法後文之規定方式,命令該人說明何以治安法官之要求其提交保證書或並提供保證人擔保於治安法官指定之不超過六個月期間之維持和平係不必要之處置。                             -第68條 對於犯罪嫌疑人、漂泊者,煽動叛亂者之正當行為之具保
1.治安法官認為有下列情形之一:
(1)有人故意隱匿其在治安法官之管轄區域內之行蹤,而有理由相信該人之隱匿其行蹤係意圖不法行為之實施;
(2)在治安法官之管轄區域內之人無維持生活能力或無法提供令人滿意之生活來源之說明;
(3)在治安法官管轄區域內之人,於其管轄區域之內或之外,以口頭或文字傳播或意圖傳播,或教唆傳播:
(A)任何煽動叛亂之情事,即依1948年之「叛亂法案」,將之出版公開即得科以刑罰之情事;或
(B)法官或治安法官認為應依刑法科以恐嚇罪或諉謗罪刑責之情事。
該治安法官得依本法後文之規定之方式,命令該人說明何以治安法官之要求其提交保證書並提供保證人擔保,於治安法官指定之不超過六個月期間之維持正當行為係不必要之處置。
2.前項第3款有關之程序,不適用於依1948年之「出版物規則」或1966年之「保存書籍法案」而登記之書籍、雜誌之編輯、所有人、印製人或出版;但依檢察長之命令或經其授權者,不在此限。                                                       -第69條 累犯之正當行為之具保
治安法官對於在其管轄區域內之人認為有下列情事:
(1)經常為強奪、侵入住宅、竊盜、收受贜物者;
(2)經常為勒索或為實施勒索而使人或意圖使人畏懼受侵害者;
(3)經常為竊盜犯掩護者;
(4)經常為藏匿或處分竊盜贓物之幫助者;
(5)顯著之生活不檢點者或具危險性格者;
(6)經常與強奪犯、侵入住宅犯、竊盜犯,娼妓或無生計能力者在一起之人。
該治安法官得依本法後文之規定之方式,命令該人說明何以治安法官之要求其提交保證書,或並提供保證人擔保,於治安法官指定之不超過六個月期間之維持正當行為係不必要之處置。                                                                       -第70條 必要時傳票、逮捕令或其他令狀之簽發
1.治安法官依前3條之規定,認為須命令特定人依各該條規定說明理由時,如該人並未於未具備逮捕令而逮捕並移送法院依本法後文規定調查者,應簽發傳票傳喚其到場說明理由,或該人已受拘禁但未移送法院時,得簽發令狀,命拘禁該人之公務員將之移送法院。
2.依警察之報告或其他消息,治安法官有理由相信和平可能被破壤,而此種和平破壞之避免必須立即逮捕特定人,該治安法官應將報告或消息之主旨作成紀錄,隨時簽發逮捕令指示將其逮捕。                                                           -第71條 傳票、逮捕令或其他令狀之方式
依前條規定簽發之傳票、逮捕令或其他令狀,應記載據以簽發之消息之主旨,並記載保證書之保證金額、其附帶執行條件;如並要求提供保證人時,並應記載保證人之人數、經歷及其品行之要件。                                                    -第72條 免除受傳喚人親自到場之權限
治安法官對於命令其到場說明理由者,認為有充分理由時,得免除其親自到場准許由其辯護人代為到場。                -第73條 進行調查
1.依第70條規定而簽發傳票、逮捕令或其他令狀,其依傳喚而到場或被逮捕而受移送法院時,治安法官應調查其依第70條規定處置之消息之真實性,並調查證據。
2.未具備逮捕令而被逮捕、移送治安法官,其目的乃在於命被逮捕者具保以保證維持和平或正當行為者,該治安法官應不命令被逮捕者說明理由,而應向被逮捕者說明其調查之目的、目標。治安法官並應調查、搜查證據。
3.依本條所作之調查,應就其實際施行之可能範圍內,儘量依本法後文規定之治安法官之指揮簡易審判之程序;但本條所作之調查,不須作任何之起訴書。
4.就本條而言,是否為累犯,得以其一般聲名及其他事項而證明。                                                                               -第74條 命令具保
依前條之調查而證明,為維持和平或使其維持正當行為有其必要時,治安法官應命令受調查人提交保證書,或並提供保證人擔保。但治安法官作上述之命令時,應受下列之限制:
(1)依第70條簽發之傳票、逮捕令或其他令狀對具保已有特別記載時,具保之本質不得有不同,保證金額及其期間不得超過已有之特別記載。
(2)保證金之金額應依案件之情況而定;不應過多,應使受調查人有相當機會設法籌足金額。
(3)被調查人無締結契約能力時,保證金額由保證人負擔。                                                                                            -第75條 受調查人之釋放
依第73條規定進行之調查,未能證明為維持和平或正當行為,被調查者應具保時,治安法官應將之作成紀錄。受調查人之受羈押,如僅因此種調查而羈押時,應釋放;如受調查人未受羈押,應命開釋。                                             -命令具保後之程序                                                                                                                                                        -第76條 具保期間之起算
1.依第66條或第74條規定,命令具保者,如亦受宣判徒刑或正在服刑中,具保期間之起算點為該徒刑執行完畢時。
2.其他之情形,具保期間應自法院作該命令之日起算。                                                                                                 -第77條 保證書之內容
1.提供保證書以保證維持和平或正當行為者,應遵守其約定以維持和平或正當行為;於保證維持正當行為者,犯有期徒刑以上之罪行或其未遂犯或教唆犯,均屬違反保證書之約定。
2.保證書在馬來西亞聯邦境內各地均有效。                                                                                                                     -第78條 保證人之拒却
依本章規定,應提供保證人以保證其於特定期間行為正當者,法院對於該人所提供之保證人,如認為不適當時,得拒却之。                                                                                                                                                                          -第79條 怠於提供保證之羈押
1.依第66條、第66-1條或第74條規定,受命令提供保證,而未能於具保
期間開始之前提供時,該人將受羈押;如已羈押,繼續羈押。被羈押之人應受羈押,直至法院指定期間之屆至,或至依具保之條件向法院或至向其受羈押單位之主管公務員提供保證時為止。但因怠於提供保證而羈押之期間不得較具保期間為長。
2.(廢止)。
3.(廢止)。                                                                                                                                                                        -第80條 釋放怠於提供保證而受羈押者之權限
法院認為怠於依本章規定提供保證而被羈押者,縱然將之釋放亦無害於社會或其他人時,法院得命令將之釋放。但治安法院除非其為下令羈押者,不得行使此種釋放權。                                                                                                 -第81條 高等法院命令具保案件之治安法院報告
怠於履行高等法院所命具保而受羈押者,治安法官認為縱然將之釋放亦無前條提及之傷害情形時,應立即向命具保之高等法院提出報告;該高等法院認為適當者,得命令釋放。                                                                                      -第82條 保證人之退保
1.就他人之維持和平或行為正當作保證人者,得隨時向依本章規定具保係在其管轄區域內作成之治安法官聲請退保。
2.治安法官收到前項之聲請時,依情形之需要簽發傳票、逮捕令或其他令狀,命被保證之人到場或被逮捕或轉送於該治安法官。
3.被保證人到場或移送於治安法官時,該治安法官應撤回該「保證」,並命被保證人就未屆滿期間,依原具保條件,另行作具保。
4.依第77條、第78條、第79條、第80條所作之命令,應視為有如本法
第66條或第74條之命令。                                                                                                                                               -第8章 非法聚眾                                                                                                                                                             -第83條 何人得命令非法聚眾之解散
治安法官、特別任命經公報登載之警察、警察分局之主管或高級警官,對於任何非法聚眾、或五人以上之集會足致社會安寧之擾亂者,得命令其解散;經命令解散時,聚會之人即有解散之義務。                                                       -第84條 非法聚眾於何種情況下得以民兵驅散
1.經命令解散而聚眾仍未解散,或雖未經命令解散,其行為顯示決意不服從命令解散者,治安法官、特別任命經公報登載之警察、警察分局之主管或高級警官得以武力進行驅散,並得命令一般人民之男性協助騷散。如有必要,並得逮捕、拘禁參與聚眾者或依法得科以刑罰制裁者。
2.本條中所稱之「一般人民」係指馬來西亞聯邦之陸、海、空軍隊人員或公務員以外之人。
3.本章所稱之馬來西亞之軍隊人員包括助理人員。                                                                                                        -第85條 運用軍隊力量
1.第83條所述之聚眾而無法驅散,為公共安全有驅散之必要時,在現場之高級治安法官或警察總長得召集軍隊將之騷散。
2.本章所指之警察總長,包括合法執行警察總長職務之人。                                                                                          -第86條 治安法官得請求軍隊指揮官驅散非法聚眾
1.治安法官或警察總長於第85條所描述之情況下,決定依該條所賦予之權限以軍隊驅散聚眾時,得請求馬來西亞聯邦軍隊之陸軍、海軍、空軍之任何指揮官驅散聚眾。受請求驅散聚眾之軍隊,得依治安法官或警察總長之指示或為執行驅散聚眾之必要,逮捕、拘禁參與聚眾者或依法得科以刑罰制裁者。
2.指揮官受前項規定之請求時,得依其認為合適之方式進行驅散。但於進行驅散聚眾時,必須就聚眾之驅散及逮捕、拘禁人員之必要範圍內行使武力,儘量避免身體、財產之侵害。                                                                          -第87條 何種情況下軍隊軍官得以軍事力量驅散非法聚眾
公共安全受到非法聚眾之嚴重威脅,未能與治安法官,或警察總長聯絡時,馬來西亞聯邦軍除之經授權軍官得以軍隊驅散聚眾。為驅散並得逮捕、拘禁參與聚眾者或依法得科以刑罰制裁者。但該軍官依本條規定進行驅散聚眾時,其間有可能與任何治安法官、或警察總長聯絡者,應即時與之聯絡;並應依治安法官、或警察總長之指示其是否繼續進行以軍隊驅散聚眾。                                                                                                                                                -第88條 依本章規定行為之免於訴究之保障
依本章規定而對非法聚眾採取措施之治安法官、警察、公務員、陸、海軍人員,不得作刑事訴究,但經國家元首之書面批准者,不在此限。又
(1)治安法官或警察依本章規定而善意行事;
(2)依第87條規定而善意行事;
(3)依第84條或第86條而善意行事;
(4)陸、海、空軍人員依陸軍、海軍、空軍有關法律而公布之命令而行事;
以上四種情形不得視為犯罪行為。                                                                                                                                 -第九章 擾亂公共安寧                                                                                                                                                     -第89條 治安法官得作成附條件之除去擾亂公共安寧命令
1.第一級治安法官收到報告或其他消息,並經搜集、調查證據,而認為:
(1)一般人民合法使用之道路、港口、湖泊、河川、水道或其他公共場所,所遭受之阻礙、騷擾,應予以排除;
(2)任何貿易、職業或其他商品之交易而導致傷害一般人民之健康或身體舒適,應予禁止、排除;
(3)建築物之興建或物品之處置足以導致火災、爆炸,應予禁止;
(4)建築物或樹木有傾倒之傾向,足以導致傷害居民,附近從事商業經營者或行人,有將之拆除、移去、整修或加物支撑之必要;
(5)水槽、井或挖掘之洞穴於前述之道路、港口、湖泊、河川、水道或其他公共場所,為免於傷害一般人民,應裝置柵欄;
該治安法官應作成「附條件之命令」,命令導致阻礙、騷擾之人、從事此類商品交易、職業或儲藏之人、所有、占有、持有該建築物、樹木、物品、水槽、井、洞之人,於命令中所訂之期限內:
(A)排除該阻礙、騷擾;
(B)扣留或停止此種交易;
(C)移去此種商品;
(D)禁止或停止此種建築物之興建;
(E)移去、修繕或支擒此種建築物;
(F)砍去或修剪此樹木;
(G)改變此種物品之處置方式;
(H)對此種水槽、井或洞穴作成柵欄。
上述之人如不為前述之行為,亦得於治安法官之命令內所指定之時間、地點到場,向該治安法官聲請撤銷或修訂其命令。
2.治安法官依本條合法作成之命令,除非依上訴方式,不得於任何法院提出異議。
3.本條所謂之公共場所,亦包括各州政府、聯邦之財產,及為衞生、娛樂而保留之土地在內。                                   -第90條 命令之送達或通告
1.前條所述之命令及依本章規定所作之其他通知或命令,應就其實際施行之可能範圍內,依本法關於傳票之送達方式,送達於受命令或通知之人。
2.如無法依前項規定之方式送達,應以登載於公報之通告方式代替;該登載之副本一份應張貼於最適於傳遞消息至受命令或受通知者之處所。                                                                                                                                           -第91條 受命令人之服從或到場說明緣由
受命令之人應
(1)於命令中所訂之期間履行該命令所指示之行為;或
(2)依命令之指示到場,說明何以未能依該命令之指示履行之緣由                                                                                 -第92條 怠於遵守第91條規定之後果
受命令之人未依第91條之規定履行命令所指示之行為,或未到場說明緣由,該命令即變為「確定命令」。               -第93條 到場說明緣由之程序
1.受命令之人到場並說明何以未能依該命令之指示履行之緣由時,治安法官應就此事項採用證據。
2.治安法官如同意其命令為不合理、不適當,該案件應即停止,不繼續任何程序。
3.治安法官如不同意受命令之人之說明,該命令即變為「確定命令」。                                                                       -第94條 附條件命令變為確定命令之程序
依本法第92條或第93條規定,「附條件之命令」變為「確定命令」者,該治安法官應將命令已變為確定命令之情事通知受命令之人,並命令其於通知內所訂定之期間內履行命令所要求之行為;及通知受命令之人,如違令不遵行,將受刑法第188條規定之刑罰制裁;如受命令之人為公司,則僅受刑法第188條規定之罰金制裁。                     -第95條 違令不遵行之後果
1.法院於命令所指示之行為未於所指定之期間內被履行時,治安法官得命他人代為履行;為補償所支出之費用,該治安法官得將有關之建築物、商品、其他應遷移除去之財產或其他動產出售。該出售之建築物、商品、其他財產或動產之所有人為治安法官所管轄區域之內之人民與否,則非所問。
2.前項之財產係於該治安法官之管轄區域之外時,得將之扣押,經該財產所在地之管轄治安法官同意而出售。
3.依本條規意而善意之處置:不得對之提起訴究。                                                                                                       -第96條 案件未作最後決定前之禁制令
1.治安法官依第89條規定作「附條件之命令」,認為必須採取緊急措施以避免一般人民遭受重大傷害或損失時,於該案件未作最後決定前,得對受命令之人下禁制令,命令其減少或避免此種傷害或損失。
2.受命令人對於依前項規定而作之禁制令,未加遵行時,該治安法官得使用,或命令第三人使用,其認為必要之方式,以減少此種危險或避免此種傷害。
3.治安法官依本條規定而作之善意處置,不得對之提起訴究。                                                                                     -第97條 禁止重複或繼續作妨害公共安寧之行為
第一級治安法官得對任何人下令禁止其重複或繼續作違反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之妨害公共安寧之行為。                   -第十章 妨害公共安寧緊急事件之暫時性之確定命令                                                                                                   -第98條 妨害公共安寧緊急事件之發布確定命令之權限
1.治安法官認為立即之預防措施或快速之補救措施為必要時,得作成書面命令,記載有關之主要事實,依第90條之規定送達。該書面命令之內容為,命令不得作特定行為或命令占有或經營特定財產之人依治安法官之指示而行為。治安法官之命令作為或不作為係為防止妨礙、阻撓、傷害受僱人之身體,或傷害一般人民之生命、身體、健康、安全,或防止任何暴動或騷擾,有其必要時。
2.依本條規定之命令,於緊急或依其情況無法依法適時將命令送達時,得僅由治安法官之單方命令行之。
3.依本條規定所作之命令,其受命令之人得為特別指定之人,或特定處所之經常往返或偶而逗留之一般人民。
4.依本條規定所作之命令,不論係其本身所作或其前任所作,治安法官得將之撤銷或修訂。
5.依本條所作之命令,其效力不得超過七天。                                                                                                                
-第十一章 關於不動產之爭端                                                                                                                                        -第99條 因土地等爭端可能導致破壞和平之程序
1.第一級治安法官依據警察報告或其他消息,認為其管轄區域內之土地、水或相鄰地之爭端足以導致破壞和平時,應作成書面命令,說明其認為足以導致破壞和平之根據,命該爭端之當事人或其辯護人於其指定之時間到法院,並以書面陳述其就爭端標的之實際占有之主張。
2.本條及第101條所稱之土地或水,包括土地上之建築物、市場、漁場、農作物或其他土地生產,及該財產之租金或利潤。
3.該書面命令之副本應依本法有關傳票送達之方式送達受命令之人;並將副本至少一份張貼 於爭端標的或其附近之顯著處所。
4.該治安法院其後應暫不考處各當事人對爭端標的主張占有之實質內容,詳細閱讀當事人之書面陳述、聽取當事人之主張、收受當事人提供之證據、考慮此類證據之效力、於必要時進行調查證卷,可能時,並決定何人於其時係爭端標的之占有人;然而
(1)該治安法官認為當事人之一方於該命令作成前二個月內,被非法強迫放棄占有者,得自該命令作成之日起,將該當事人視為爭端標的之占有人;
(2)該治安法官認為情勢緊急,得於依本條作成決定前,隨時扣押爭端標的。
5.本條之規定未排除受命令出庭之當事人之一,說明爭端未曾發生或雖發生但已不存在。如經說明爭端未曾發生或已不存在,該治安法官應撤銷命令,其後所有程序應行終止。
6.該治安法官決定當事人之一於其時係爭端標之實際占有人時,應發布命令宣稱該人有權占有該標的,直至其後受法律正當程序之命令遷出;並禁止任何人對該人占有標的之騷擾。
7.依本條規定所進行之程序,不因當事人之一方之死亡而停止。                                                                                  -第100條 就爭端標的之扣押權限
該治安法官認為當事人中無人為爭端標的之實際占有人,或無法決定何人實際占有爭端標的,得扣押該爭端標的,直至民事法院決定當事人對該標的之權利或何人有權對該標的主張占有為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